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.
    arrow right
    arrow right
    关闭

    《桐华》校刊推荐 | 画出真我

    微信精彩文章

    2024 年 05 月 20 日

    12 : 42

    • 教师推荐理由:

      在Alevel中文课程中,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体裁、风格和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,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,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,发展自己的批评性思维,形成独立的见解。

      学生的文章对铁凝发表于1983年的中篇小说《没有纽扣的红衬衫》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,成功描绘了一个在动荡时期坚持个人艺术追求、不随波逐流的理想主义者形象。

      学生的文字表达清晰,能够把握住人物的精神特质,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,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形象特点以及其深刻的时代意义。

      安静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在一所后方医院实习,本要朝着外科医疗发展。有一次接触了一位曾在东京学过美术的日本伤员,建国后没有响应党的号召学医,而是报考了美术学院。五十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,成为了一名风景、静物画家。文革时因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进了“牛棚”,现在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,他才华横溢、画技卓越,但因为不愿意画迎合大众的作品,最近几年连省美展都通不过。

      那时很多人受到文革创伤的余震影响,追求“赞美工农兵”、“弘扬社会主义”,热爱创作些画面斗志昂扬充满干劲的农民群像。而这不是父亲追寻的美好:“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......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,明丽、爽朗的蓝天,缠绵、灵动的河滩、流水......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......有盛夏时节的原野......和从路边采来的不被人注意的那些金色的星星点点。”他照下祖国大地的壮丽风光,用奔放、质朴的笔触定格画面里蓬勃而出的生机,把热情、斑斓的色彩融进画布上无边无际的遐想......

      别人说他的画“无法为工农兵服务”,“从他的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”。女儿们虽然喜欢他的画,赞叹“爸爸的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生机、还有生活的节奏和旋律。”但安静也坦然道:“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,在画院是个不被人注视的角色。”

       

      他有理想和自己的坚持,遵从本心,不愿为了生计创作迎合大众的作品。安静试图劝说他“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”,哪怕是违心之作。但父亲举例告诉她,他做不到吃了颗很甜的糖,就转头宣布糖是苦的;同理,他无法画出赞颂劳动者的作品,还宣称自己热爱它。他进一步告诉安静,拥有追求是过日子的根本,不能以“要过日子”为理由来扭曲自己的追求。

       

      “文革”并没有搓磨掉父亲对追寻理想的热情,但只有极少数人和他一样幸运,他们在当下显得与大众格格不入。不过等代表时间的经度拉长,“文革”造成的伤痛被逐渐遗忘,人们终会渐渐恢复他们对于个性和真我的追求。